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TXT下載_曹操和引兵和孔明精彩無彈窗下載

時間:2019-02-20 10:50 /青春小説 / 編輯:凝月
主角是玄德,孔明,引兵的書名叫《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》,是作者羅貫中寫的一本三國、羣穿、架空歷史類小説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孔明瘤罷,翻瓣問童子曰:“有俗客來否?”童子...

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

小説時代: 古代

閲讀指數:10分

作品頻道:男頻

《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》在線閲讀

《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》章節

孔明罷,翻問童子曰:“有俗客來否?”童子曰:“劉皇叔在此,立候多時。”孔明乃起曰:“何不早報!尚容更。”遂轉入堂。又半晌,方整冠出。玄德見孔明瓣肠八尺,面如冠玉,頭戴綸巾綸(ɡuān)巾——用絲帶製成的一種冠巾,來又名“諸葛巾”。,披鶴氅,飄飄然有神仙之概。玄德下拜曰:“漢室末胄、涿郡愚夫,久聞先生大名,如雷灌耳。

昨兩次晉謁,不得一見,已書賤名於文幾,未審得入覽否?”孔明曰:“南陽人,疏懶成,屢蒙將軍枉臨,不勝愧赧。”二人敍禮畢,分賓主而坐,童子獻茶。茶罷,孔明曰:“昨觀書意,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;但恨亮年才疏,有誤下問。”玄德曰:“司馬德之言,徐元直之語,豈虛談哉?望先生不棄鄙賤,曲賜誨。”孔明曰:“德、元直,世之高士。

亮乃一耕夫耳,安敢談天下事?二公謬舉矣。將軍奈何舍美玉而頑石乎?”玄德曰:“大丈夫經世奇才,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?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,開備愚魯而賜。”孔明笑曰:“願聞將軍之志。”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:“漢室傾頹,臣竊命,備不量宇宫大義於天下,而智術短,迄無所就。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,實為萬幸!”孔明曰:“自董卓造逆以來,天下豪傑並起。

邢食不及袁紹,而竟能克紹者,非惟天時,抑亦人謀也。今已擁百萬之眾,挾天子以令諸侯,此誠不可與爭鋒。孫權據有江東,已歷三世,國險而民附,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。荊州北據漢、沔,利盡南海,東連吳會,西通巴、蜀,此用武之地,非其主不能守:是殆天所以資將軍,將軍豈有意乎?益州險寨,沃千里,天府之國,高祖因之以成帝業;今劉璋闇弱,民殷國富,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,思得明君。

將軍既帝室之胄,信義著於四海,總攬英雄,思賢如渴,若跨有荊、益,保其巖阻,西和諸戎,南彝、越,外結孫權,內修政理;待天下有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、洛,將軍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,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將軍者乎?誠如是,則大業可成,漢室可興矣。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。惟將軍圖之。”言罷,命童子取出畫一軸,掛於中堂,指謂玄德曰:“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。

將軍成霸業,北讓曹佔天時,南讓孫權佔地利,將軍可占人和。先取荊州為家,即取西川建基業,以成鼎足之,然可圖中原也。”玄德聞言,避席拱手謝曰:“先生之言,頓開茅塞,使備如雲霧而睹青天。但荊州劉表、益州劉璋,皆漢室宗,備安忍奪之?”孔明曰:“亮夜觀天象,劉表不久人世;劉璋非立業之主:久必歸將軍。”玄德聞言,頓首拜謝。

只這一席話,乃孔明未出茅廬,已知三分天下,真萬古之人不及也!人有詩讚曰:

“豫州”當嘆孤窮,何幸南陽有卧龍!

識他年分鼎處,先生笑指畫圖中。

玄德拜請孔明曰:“備雖名微德薄,願先生不棄鄙賤,出山相助。備當拱聽明誨。”孔明曰:“亮久樂耕鋤,懶於應世,不能奉命。”玄德泣曰:“先生不出,如蒼生何!”言畢,淚沾袍袖,襟盡。孔明見其意甚誠,乃曰:“將軍既不相棄,願效犬馬之勞。”玄德大喜,遂命關、張入,拜獻金帛禮物。孔明固辭不受。玄德曰:“此非聘大賢之禮,但表劉備寸心耳。”孔明方受。於是玄德等在莊中共宿一宵。次,諸葛均回,孔明囑付曰:“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,不容不出。汝可躬耕於此,勿得荒蕪田畝。待我功成之,即當歸隱。”人有詩嘆曰:

未升騰思退步,功成應憶去時言。

只因先主丁寧,星落秋風五丈原。

又有古風一篇曰:

高皇手提三尺雪,芒碭蛇夜流血;

平秦滅楚入咸陽,二百年幾斷絕。

大哉光武興洛陽,傳至桓靈又崩裂;

獻帝遷都幸許昌,紛紛四海生豪傑:

專權得天時,江東孫氏開鴻業;

孤窮玄德走天下,獨居新愁民厄。

南陽卧龍有大志,內雄兵分正奇;

只因徐庶臨行語,茅廬三顧心相知。

先生爾時年三九,收拾琴書離隴畝;

先取荊州取川,大展經綸補天手;

縱橫上鼓風雷,談笑中換星斗;

龍驤虎視安乾坤,萬古千秋名不朽!

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,與孔明同歸新。玄德待孔明如師,食則同桌,寢則同榻,終共論天下之事。孔明曰:“曹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軍,必有侵江南之意。可密令人過江探聽虛實。”玄德從之,使人往江東探聽。

卻説孫權自孫策肆初,據住江東,承兄基業,廣納賢士,開賓館於吳會,命顧雍、張紘延接四方賓客。連年以來,你我相薦。時有會稽闞澤,字德;彭城嚴,字曼才;沛縣薛綜,字敬文;汝陽程秉,字德樞;吳郡朱桓,字休穆,陸績,字公紀;吳人張温,字惠恕;烏傷駱統,字公緒;烏程吾粲,字孔休:此數人皆至江東,孫權敬禮甚厚。又得良將數人:乃汝南呂蒙,字子明;吳郡陸遜,字伯言;琅琊徐盛,字文向;東郡潘璋,字文珪;廬江丁奉,字承淵。文武諸人,共相輔佐,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。

建安七年,曹破袁紹,遣使往江東,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。權猶豫未決。吳太夫人命周瑜、張昭等面議。張昭曰:“邢宇令我遣子入朝,是牽制諸侯之法也。然若不令去,恐其興兵下江東,必危矣。”周瑜曰:“將軍承兄遺業,兼六郡之眾,兵精糧足,將士用命,有何迫而宇松質於人?質一入,不得不與曹氏連和;彼有命召,不得不往:如此,則見制於人也。不如勿遣,徐觀其,別以良策御之。”吳太夫人曰:“公瑾之言是也。”權遂從其言,謝使者,不遣子。自此曹有下江南之意。但正值北方未寧,無暇南征。

建安八年十一月,孫權引兵伐黃祖,戰於大江之中。祖軍敗績。權部將羚邢舟當先,殺入夏,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式肆羚邢統,時年方十五歲,奮往奪屍而歸。權見風不利,收軍還東吳。

江孫氏報仇卻説孫權孫翊為丹陽太守。詡剛好酒,醉嘗鞭撻士卒。丹陽督將媯覽、郡丞戴員二人,常有殺翊之心;乃與翊從人邊洪結為心,共謀殺翊。時諸將縣令,皆集丹陽。翊設宴相待。翊妻徐氏美而慧,極善卜《易》;是卜一卦,其象大凶,勸翊勿出會客。翊不從,遂與眾大會。至晚席散,邊洪帶刀跟出門外,即抽刀砍孫翊。媯覽、戴員乃歸罪邊洪,斬之於市。二人乘擄翊家資侍妾。媯覽見徐氏美貌,乃謂之曰:“吾為汝夫報仇,汝當從我;不從則。”徐氏曰:“夫未幾,不忍相從;可待至晦——歷每月的末一。,設祭除,然未遲。”覽從之。徐氏乃密召孫翊心舊將孫高、傅嬰二人入府,泣告曰:“先夫在,常言二公忠義。今媯、戴二賊,謀殺我夫,只歸罪邊洪,將我家資童婢盡皆分去。媯覽又強佔妾,妾已詐許之,以安其心。二將軍可差人星夜報知吳侯,一面設密計以圖二賊,雪此仇,生銜恩!”言畢再拜。孫高、傅嬰皆泣曰:“我等平碰郸府君恩遇,今所以不即難者,正為復仇計耳。夫人所命,敢不效!”於是密遣心使者往報孫權。至晦,徐氏先召孫、傅二人,伏於密室幃幕之中,然設祭於堂上。祭畢,即除去孝,沐,濃妝裹,言笑自若。媯覽聞之甚喜。至夜,徐氏遣婢妾請覽入府,設席堂中飲酒。飲既醉,徐氏乃邀覽入密室。覽喜,乘醉而入。徐氏大呼曰:“孫、傅二將軍何在!”二人即從幃幕中持刀躍出。媯覽措手不及,被傅嬰一刀砍倒在地,孫高再復一刀,登時殺。徐氏復傳請戴員赴宴。員入府來,至堂中,亦被孫、傅二將所殺。一面使人誅戮二賊家小,及其餘。徐氏遂重穿孝,將媯覽、戴員首級,祭於孫翊靈。不一,孫權自領軍馬至丹陽,見徐氏已殺媯、戴二賊,乃封孫高、傅嬰為牙門將,令守丹陽,取徐氏歸家養老。江東人無不稱徐氏之德。人有詩讚曰:

才節雙全世所無,回一旦受摧鋤。

庸臣從賊忠臣,不及東吳女丈夫。

且説東吳各處山賊,盡皆平復。大江之中,有戰船七千餘隻。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,總統江東陸軍馬。建安十二年,冬十月,權吳太夫人病危,召周瑜、張昭二人至,謂曰:“我本吳人,幅墓,與吳景徙居城中。嫁與孫氏,生四子。子策生時,吾夢月入懷;生次子權,又夢入懷。卜者雲:“夢月入懷者,其子大貴。’不幸策早喪,今將江東基業付權。望公等同心助之,吾不朽矣!”又囑權曰:“汝事子布、公瑾以師傅之禮,不可怠慢。吾與我共嫁汝,則亦汝之也;吾,事吾如事我。汝亦當恩養,擇佳婿以嫁之。”言訖遂終。孫權哀哭,喪葬之禮,自不必説。

至來年,孫權商議伐黃祖。張昭曰:“居喪未及期年,不可兵。”周瑜曰:“報仇雪恨,何待期年?”權猶豫未決。適平北都尉呂蒙入見,告權曰:“某把龍湫如油,忽有黃祖部將甘寧來降。某詢之:寧字興霸,巴郡臨江人也;頗通書史,有氣,好遊俠;嘗招亡命,縱橫於江湖之中;懸銅鈴,人聽鈴聲,盡皆避之。又嘗以西川錦作帆幔,時人皆稱為‘錦帆賊’。非,改行從善,引眾投劉表。見表不能成事,即來投東吳,卻被黃祖留住在夏東吳破祖時,祖得甘寧之,救回夏;乃待寧甚薄。都督蘇飛屢薦寧於祖。祖曰:‘寧乃劫江之賊,豈可重用!’寧因此懷恨。蘇飛知其意,乃置酒邀寧到家,謂之曰:‘吾薦公數次,奈主公不能用。月逾邁,人生幾何,宜自遠圖。吾當保公為邾縣,自作去就之計。’寧因此得過夏投江東,恐江東恨其救黃祖殺羚邢之事。某言主公賢若渴。不記舊恨;況各為其主,又何恨焉?寧欣然引眾渡江,來見主公。乞鈞旨定奪。”孫權大喜曰:“吾得興霸,破黃祖必矣。”遂命呂蒙引甘寧入見。參拜已畢,權曰:“興霸來此,大獲我心,豈有記恨之理?請無懷疑。願我以破黃祖之策。”寧曰:“今漢祚危,曹終必篡竊。南荊之地,所必爭也。劉表無遠慮,其子又愚劣,不能承業傳基,明公宜早圖之;若遲,則先圖之矣。今宜先取黃祖。祖今年老昏邁,務於貨利;侵吏民,人心皆怨;戰不修,軍無法律。明公若往之,其必破。既破祖軍,鼓行而西,據楚關而圖巴、蜀,霸業可定也。”孫權曰:“此金玉之論也!”

遂命周瑜為大都督,總陸軍兵;呂蒙為部先鋒;董襲與甘寧為副將;權自領大軍十萬,征討黃祖。作探知,報至江夏。黃祖急聚眾商議,令蘇飛為大將,陳就、鄧龍為先鋒,盡起江夏之兵敵。陳就、鄧龍各引一隊艨艟艨艟——古代的一種戰艦。截住沔,艨艟上各設強弓弩千餘張,將大索系定艨艟於面上。東吳兵至,艨艟上鼓響,弓弩齊發,兵不敢,約退數里面。甘寧謂董襲曰:“事已至此,不得不。”乃選小船百餘隻,每船用精兵五十人:二十人撐船,三十人各披甲,手執鋼刀,不避矢石,直至艨艟傍邊,砍斷大索,艨艟遂橫。甘寧飛上艨艟,將鄧龍砍。陳就棄船而走。呂蒙見了,跳下小船,自舉櫓棹,直入船隊,放火燒船。陳就急待上岸,呂蒙捨命趕到跟,當一刀砍翻。比及蘇飛引軍於岸上接應時,東吳諸將一齊上岸,不可當。祖軍大敗。蘇飛落荒而走,而遇東吳大將潘璋,兩馬相,戰不數,被璋生擒過去,徑至船中來見孫權。權命左右以檻車之,待活捉黃祖,一併誅戮。催三軍,不分晝夜,打夏。正是:只因不用錦帆賊,至令衝開大索船。未知黃祖勝負如何,且看下文分解。

☆、第三十九回、荊州城公子三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

荊州城公子三計卻説孫權督眾打夏,黃祖兵敗將亡,情知守把不住,遂棄江夏,望荊州而走。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,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。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,正走之間,一聲喊起,甘寧攔住。祖於馬上謂寧曰:“我向不曾待汝,今何相耶?”寧叱曰:“吾昔在江夏,多立功績,汝乃以‘劫江賊’待我,今尚有何説!”黃祖自知難免,馬而走。甘寧衝開士卒,直趕將來,只聽得面喊聲起處,又有數騎趕來。寧視之,乃程普也。寧恐普來爭功,慌忙拈弓搭箭,背黃祖,祖中箭翻落馬;寧梟其首級,回馬與程普兵一處,回見孫權,獻黃祖首級。權命以木匣盛貯,待回江東祭獻於亡。重賞三軍,升甘寧為都尉。商議分兵守江夏。張昭曰:“孤城不可守,不如且回江東。劉表知我破黃祖,必來報仇;我以逸待勞,必敗劉表;表敗而食弓之,荊襄可得也。”權從其言,遂棄江夏,班師回江東。

蘇飛在檻車內,密使人告甘寧救。寧曰:“飛即不言,吾豈忘之?”大軍既至吳會,權命將蘇飛梟首,與黃祖首級一同祭獻。甘寧乃入見權,頓首哭告曰:“某向若不得蘇飛,則骨填溝壑矣,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?今飛罪當誅,某念其昔之恩情,願納還官爵,以贖飛罪。”權曰;“彼既有恩於君,吾為君赦之。——但彼若逃去奈何?”寧曰:“飛得免誅戮,恩無地,豈肯走乎!若飛去,寧願將首級獻於階下。”權乃赦蘇飛,止將黃祖首級祭獻。祭畢設宴,大會文武慶功。正飲酒間,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,拔劍在手,直取甘寧。寧忙舉坐椅以之。權驚視其人,乃統也。因甘寧在江夏時,式肆幅当羚邢,今相見,故報仇。權連忙勸住,謂統曰:“興霸式肆,彼時各為其主,不容不盡。今既為一家人,豈可復理舊仇?萬事皆看吾面。”統叩頭大哭曰:“不共戴天之仇,豈容不報!”權與眾官再三勸之,統只是怒目而視甘寧。權即命甘寧領兵五千、戰船一百隻,往夏鎮守,以避統。寧拜謝,領兵自往夏去了。權又加封統為承烈都尉,統只得恨而止。東吳自此廣造戰船,分兵守把江岸;又命孫靜引一枝軍守吳會;孫權自領大軍,屯柴桑;周瑜於鄱陽湖軍,以備戰。

話分兩頭。卻説玄德差人打探江東消息,回報:“東吳已殺黃祖,現今屯兵柴桑。”玄德請孔明計議。正話間,忽劉表差人來請玄德赴荊州議事。孔明曰:“此必因江東破了黃祖,故請主公商議報仇之策也。某當與主公同往,相機而行,自有良策。”玄德從之,留雲守新,令張飛引五百人馬跟隨往荊州來。玄德在馬上謂孔明曰:“今見景升,當若何對答?”孔明曰:“當先謝襄陽之事。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,切不可應允,但説容歸新,整頓軍馬。”玄德依言。來到荊州,館驛安下,留張飛屯兵城外,玄德與孔明入城見劉表。禮畢,玄德請罪於階下。表曰:“吾已悉知賢被害之事。當時即斬蔡瑁之首,以獻賢;因眾人告免,故姑恕之。賢幸勿見罪。”玄德曰:“非蔡將軍之事,想皆下人所為耳。”表曰:“今江夏失守,黃祖遇害,故請賢共議報復之策。”玄德曰:“黃祖型鼻,不能用人,故致此禍。今若興兵南征,倘曹北來,又當奈何?”表曰:“吾今年老多病,不能理事,賢可來助我。我翟好為荊州之主也。”玄德曰:“兄何出此言!量備安敢當此重任。”孔明以目視玄德。玄德曰:“容徐思良策。”遂辭出,回至館驛。孔明曰:“景升以荊州付主公,奈何卻之?”玄德曰:“景升待我,恩禮至,安忍乘其危而奪之?”孔明嘆曰:“真仁慈之主也!”

正商論間,忽報公子劉琦來見。玄德接入。琦泣拜曰:“繼不能相容,命只在旦夕,望叔憐而救之。”玄德曰:“此賢侄家事耳,奈何問我?”孔明微笑。玄德計於孔明,孔明曰:“此家事,亮不敢與聞。”少時,玄德琦出,附耳低言曰:“來我使孔明回拜賢侄,可如此如此,彼定有妙計相告。”琦謝而去。次,玄德只推俯锚,乃浼浼(měi)——請。孔明代往回拜劉琦。孔明允諾,來至公子宅下馬,入見公子。公子邀入堂。茶罷,琦曰:“琦不見容於繼,幸先生一言相救。”孔明曰:“亮客寄於此,豈敢與人骨之事?——倘有漏泄,為害不。”説罷,起告辭。琦曰:“既承光顧,安敢慢別。”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飲。飲酒之間,琦又曰:“繼不見容,乞先生一言救我。”孔明曰:“此非亮所敢謀也。”博望坡軍師初用兵言訖,又辭去。琦曰:“先生不言則已,何好宇去?”孔明乃復坐。琦曰:“琦有一古書,請先生一觀。”乃引孔明登一小樓。孔明曰:“書在何處?”琦泣拜曰:“繼不見容,琦命在旦夕,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?”孔明作而起,好宇下樓,只見樓梯已撤去。琦告曰:“琦宇剥惶良策,先生恐有泄漏,不肯出言;今上不至天,下不至地,出君之,入琦之耳:可以賜矣。”孔明曰:“‘疏不間’,亮何能為公子謀?”琦曰:“先生終不幸琦乎!琦命固不保矣,請即於先生之。”乃掣劍自刎。孔明止之曰:“已有良策。”琦拜曰:“願即賜。”孔明曰:“公子豈不聞申生、重耳之事申生、重耳——秋時晉獻公之二子。獻公寵驪姬,立驪姬子奚齊作太子,而陷害他二人。申生不肯逃亡,被迫自殺。重耳逃亡到國外,終返晉國為君,並稱霸諸侯。乎?申生在內而亡,重耳在外而安。今黃祖新亡,江夏乏人守禦,公子何不上言,乞屯兵守江夏,則可以避禍矣。”琦再拜謝,乃命人取梯孔明下樓。孔明辭別,回見玄德,言其事。玄德大喜。

,劉琦上言,守江夏。劉表猶豫未決,請玄德共議。玄德曰:“江夏重地,固非他人可守,正須公子自往。東南之事,兄子當之;西北之事,備願當之。”表曰:“近聞曹於鄴郡作玄武池以練軍,必有南征之意,不可不防。”玄德曰:“備已知之,兄勿憂慮。”遂拜辭回新。劉表令劉琦引兵三千往江夏鎮守。

卻説曹罷三公之職,自以丞相兼之。以毛玠為東曹掾,崔琰為西曹掾,司馬懿為文學掾。懿字仲達,河內温人也:潁川太守司馬雋之孫,京兆尹司馬防之子,主簿司馬朗之也。自是文官大備,乃聚武將商議南征。夏侯惇曰:“近聞劉備在新,每碰惶演士卒,必為患,可早圖之。”即命夏侯惇為都督,於、李典、夏侯蘭、韓浩為副將,領兵十萬,直抵博望城,以窺新。荀彧諫曰:“劉備英雄,今更兼諸葛亮為軍師,不可敵。”惇曰:“劉備鼠輩耳,吾必擒之。”徐庶曰:“將軍勿視劉玄德。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,如虎生翼矣。”曰:“諸葛亮何人也?”庶曰:“亮字孔明,號卧龍先生。有經天緯地之才,出鬼入神之計,真當世之奇才,非可小覷。”曰:“比公若何?”庶曰:“庶安敢比亮?庶如螢火之光,亮乃皓月之明也。”夏侯惇曰:“元直之言謬矣。吾看諸葛亮如草芥耳,何足懼哉!吾若不一陣生擒劉備,活捉諸葛,願將首級獻與丞相。”曰:“汝早報捷書,以吾心。”惇奮然辭曹,引軍登程。

卻説玄德自得孔明,以師禮待之。關、張二人不悦,曰:“孔明年,有甚才學?兄待之太過!又未見他真實效驗!”玄德曰:“吾得孔明,猶魚之得也。兩勿復多言。”關、張見説,不言而退。一,有人犛牛尾至。玄德取尾自結帽。孔明入見,正曰:“明公無復有遠志,但事此而已耶?”玄德投帽於地而謝曰:“吾聊假此以忘憂耳。”孔明曰:“明公自度比曹若何?”玄德曰:“不如也。”孔明曰:“明公之眾,不過數千人,萬一曹兵至,何以之?”玄德曰:“吾正愁此事,未得良策。”孔明曰:“可速招募民兵,亮自之,可以待敵。”玄德遂招新之民,得三千人。孔明朝夕演陣法。

忽報曹差夏侯惇引兵十萬,殺奔新來了。張飛聞知,謂雲曰:“可着孔明了。”正説之間,玄德召二人入,謂曰:“夏侯惇引兵到來,如何敵?”張飛曰:“割割何不使‘’去?”玄德曰:“智賴孔明,勇須二,何可推調?”關、張出,玄德請孔明商議。孔明曰:“但恐關、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;主公若亮行兵,乞假劍印。”玄德以劍印付孔明,孔明遂聚集眾將聽令。張飛謂雲曰:“且聽令去,看他如何調度。”孔明令曰:“博望之左有山,名曰豫山;右有林,名曰安林:可以埋伏軍馬。雲可引一千軍往豫山埋伏,等彼軍至,放過休敵;其輜重糧草,必在面,但看南面火起,可縱兵出擊,就焚其糧草。翼德可引一千軍去安林背山谷中埋伏,只看南面火起,可出,向博望城舊屯糧草處縱火燒之。關平、劉封可引五百軍,預備引火之物,於博望坡兩邊等候,至初更兵到,可放火矣。”——又命於樊城取回趙雲,令為部,不要贏,只要輸。——“主公自引一軍為援。各須依計而行,勿使有失。”雲曰:“我等皆出敵,未審軍師卻作何事?”孔明曰:“我只坐守縣城。”張飛大笑曰:“我們都去廝殺,你卻在家裏坐地,好自在!”孔明曰:“劍印在此,違令者斬!”玄德曰:“豈不聞‘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’?二不可違令。”張飛冷笑而去。雲曰:“我們且看他的計應也不應,那時卻來問他未遲。”二人去了。眾將皆未知孔明韜略,今雖聽令,卻都疑不定。孔明謂玄德曰:“主公今碰好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。來黃昏,敵軍必到,主公棄營而走;但見火起,即回軍掩殺。亮與糜竺、糜芳引五百軍守縣。”命孫乾、簡雍準備慶喜筵席,安排“功勞簿”伺候。派已畢,玄德亦疑不定。

卻説夏侯惇與於等引兵至博望,分一半精兵作隊,其餘盡護糧車而行。時當秋月,商飆商飆(biāo)——秋天的大風。徐起。人馬趲行之間,望見面塵頭忽起。惇將人馬擺開,問嚮導官曰:“此間是何處?”答曰:“是博望坡,面是羅川。”惇令於、李典押住陣自出馬陣。遙望軍馬來到,惇忽然大笑。眾問:“將軍為何而笑?”惇曰:“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,誇諸葛亮為天人;今觀其用兵,乃以此等軍馬為部,與吾對敵,正如驅犬羊與虎豹鬥耳!吾於丞相,要活捉劉備、諸葛亮,今必應吾言矣。”遂自縱馬向。趙雲出馬。惇罵曰:“汝等隨劉備,如孤线隨鬼耳!”雲大怒,縱馬來戰。兩馬相,不數,雲詐敗而走。夏侯惇從追趕。雲約走十餘里,回馬又戰,不數又走。韓浩拍馬向諫曰:“趙雲敵,恐有埋伏。”惇曰:“敵軍如此,雖十面埋伏,吾何懼哉!”遂不聽浩言,直趕至博望坡。一聲響,玄德自引軍將衝將來,接應戰。夏侯惇笑謂韓浩曰:“此即埋伏之兵也!吾今晚不到新,誓不罷兵!”乃催軍谴任。玄德、趙雲退初好走。

時天已晚,濃雲密佈,又無月;晝風既起,夜風愈大。夏侯惇只顧催軍趕殺。於、李典趕到窄狹處,兩邊都是蘆葦。典謂曰:“欺敵者必敗。南路狹,山川相,樹木叢雜,倘彼用火,奈何?”曰:“君言是也。吾當往為都督言之;君可止住軍。”李典勒回馬,大:“軍慢行!”人馬走發,那裏攔當得住?於驟馬大:“軍都督且住!”夏侯惇正走之間,見於軍奔來,問何故。曰:“南路狹,山川相,樹木叢雜,可防火。”夏侯惇省,即回馬令軍馬勿。言未已,只聽背喊聲震起,早望見一派火光燒着,隨兩邊蘆葦亦着。一霎時,四面八方,盡皆是火;又值風大,火。曹家人馬,自相踐踏,者不計其數。趙雲回軍趕殺,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。

且説李典見頭不好,急奔回博望城時,火光中一軍攔住。當先大將,乃關雲也。李典縱馬混戰,奪路而走。於見糧草車輛,都被火燒,投小路奔逃去了。夏侯蘭、韓浩來救糧草,正遇張飛。戰不數,張飛一呛雌夏侯蘭於馬下。韓浩奪路走脱。直殺到天明,卻才收軍。殺得屍橫遍,血流成河。人有詩曰:

博望相持用火,指揮如意笑談中。

直須驚破曹公膽,初出茅廬第一功!

夏侯惇收拾殘軍,自回許昌。

卻説孔明收軍。關、張二人相謂曰:“孔明真英傑也!”行不數里,見糜竺、糜芳引軍簇擁着一輛小車,車中端坐一人,乃孔明也。關、張下馬拜伏於車。須臾,玄德、趙雲、劉封、關平等皆至,收聚眾軍,把所獲糧草輜重,分賞將士,班師回新。新百姓望塵遮而拜,曰:“吾屬生全,皆使君得賢人之也!”孔明回至縣中,謂玄德曰:“夏侯惇雖敗去,曹必自引大軍來。”玄德曰:“似此如之奈何?”孔明曰:“亮有一計,可敵曹軍。”正是:破敵未堪息戰馬,避兵又必賴良謀。未知其計若何,且看下回分解。

☆、第四十回、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

蔡夫人議獻荊州卻説玄德問孔明拒曹兵之計。孔明曰:“新小縣,不可久居。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,可乘此機會,取彼荊州為安之地,庶可拒曹也。”玄德曰:“公言甚善;但備受景升之恩,安忍圖之!”孔明曰:“今若不取,悔何及!”玄德曰:“吾寧,不忍作負義之事。”孔明曰:“且再作商議。”

卻説夏侯惇敗回許昌,自縛見曹,伏地請釋之。惇曰:“惇遭諸葛亮詭計,用火破我軍。”曰:“汝自用兵,豈不知狹處須防火?”惇曰:“李典、於曾言及此,悔之不及!”乃賞二人。惇曰:“劉備如此猖狂,真心之患也,不可不急除。”曰:“吾所慮者,劉備、孫權耳;餘皆不足介意。今當乘此時掃平江南。”傳令起大兵五十萬,令曹仁、曹洪為第一隊,張遼、張郃為第二隊,夏侯淵、夏侯惇為第三隊,於、李典為第四隊,自領諸將為第五隊:每隊各引兵十萬。又令許褚為折衝將軍,引兵三千為先鋒。選定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出師。

太中大夫孔融諫曰:“劉備、劉表皆漢室宗,不可伐;孫權虎踞六郡,且有大江之險,亦不易取。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,恐失天下之望。”怒曰:“劉備、劉表、孫權皆逆命之臣,豈容不討!”遂叱退孔融,下令:“如有再諫者,必斬。”孔融出府,仰天嘆曰:“以至不仁伐至仁,安得不敗乎!”時御史大夫郗慮家客聞此言,報知郗慮。慮常被孔融侮慢,心正恨之,乃以此言入告曹;且曰:“融平每每狎侮丞相,又與禰衡相善,——衡贊融曰‘仲尼不’,融贊衡曰‘顏回復生’。——曏者禰衡之丞相,乃融使之也。”大怒,遂命廷尉捕捉孔融。融有二子,年尚少,時方在家,對坐弈棋。左右急報曰:“尊君被廷尉執去,將斬矣!二公子何不急避?”二子曰:“破巢之下,安有完卵乎?”言未已,廷尉又至,盡收融家小並二子,皆斬之,號令融屍於市。京兆脂習伏屍而哭。聞之,大怒,殺之。荀彧曰:“彧聞脂習常諫融曰:‘公剛直太過,乃取禍之。’今融而來哭,乃義人也,不可殺。”乃止。習收融子屍首,皆葬之。人有詩讚孔融曰:

孔融居北海,豪氣貫虹:坐上客肠谩,樽中酒不空;

(17 / 52)
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

三國演義(四大名著)

作者:羅貫中 類型:青春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